民风民俗手抄报资料

  风情民俗  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关于除夕的由来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我们的祖先曾遭受这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它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发现,夕怕三种东西,红颜色、火光、响声。于是在冬天人们在自家门上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这天夜里,"夕"闯进村庄,见到家家有红色和火光,听见震天的响声,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夜过去了,人们互相祝贺道喜,大家张灯结彩,饮酒摆宴,庆祝胜利。 于是以后的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各个地方还不一样:在云南农村有这样的传说:年30时小孩子。大人。。不能睡觉的也就是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不同的是说为什么不能睡觉呢?大人通常就和小孩子说:要是你睡着了第二年自己田地的地梗就会倒。。倒了就让睡觉的人去修理吧!好像说大家一个也没睡觉的话地梗就不会倒的!(云南风俗)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现在,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浙江温州等地区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生产的爆竹花色多,品质高,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春节由来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  春节原名“元旦”,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  因各朝代历法不同,元旦所在的季节也不同。中国古代的历法是阴阳合历,需同时考虑到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故确定元旦时,需首先确定它在某个季节,然后再选定与这个季节相近的朔月作为元旦。由于一岁与12个阴历并行不相等,相差约11天,故每隔3年需设置一个闰月来调整季节。中国上古的天文学家曾想出一个简便的方法来判断月序与季节的关系,这就是以傍晚时斗柄的指向定月序,称之为十二月建。从北方起向东转,将地面划分为12个方位,傍晚时斗柄所指的方位,就是该月的月建,其子月、丑月、寅月分别相当于十一、十二、正月。  中国是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的民族都曾经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确定过自己的元旦,即改为“正朔”,改正月初一的时间。颛顼帝和夏代都以孟春正月为元,即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商代使用殷历,殷历建丑,以农历十二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使用周历,周历建成子,以农历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使用秦历,秦历建亥,以农历初一为元旦;西汉前期仍然使用秦历,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改用司马迁、洛下闳创制的太初历,又重新使用建寅的夏历,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以后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建丑的殷历,唐武后和肃宗时改用建子的周历外,各朝代均使用夏历至清朝末年。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立春称“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期间,人们,特别是青少年最喜欢的活动莫过于放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或鞭炮。燃放爆竹成为中国风俗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传说,爆竹起源于古代的“庭燎”,就是当时人们用竹竿之类的东西做成的火炬。当竹竿燃烧时,发出强烈的劈劈啪啪的炸裂声,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竿”。 到了唐代,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就开始用竹筒装上火药来燃放了。到了宋代(公元960 -1279),爆竹改用纸制,就是用多层纸张紧裹成圆筒形,内装火药,两头堵死后接以药线。燃放时,只要点燃药线,即可引起火药爆炸,发出巨大的响声。 现在,爆竹的品种越来越多,如小鞭炮、电光雷、母子雷、射天炮、百头、千头鞭炮、万头鞭炮,还有能变幻形状,喷发出五光十色火焰的烟花等等。 现在人们燃放爆竹,已不限于春节期间,只要是有喜庆的事,差不多就有鞭炮声。并且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避山臊、恶鬼”的目的,只是为了增加热烈、喜庆的气氛而已。 对联 也叫对子、楹贴、楹联。是指悬挂、粘贴或雕刻在壁间、门外、楹柱等处的联语。它是从古代的"桃符"演化而来的。 大年初一,这个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办年货。不过,年怎么过才算吉利喜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东南大学的民俗专家陶思炎教授有话要说。什么时候上灯,除夕守岁酒怎么喝,煮鱼是不是仅意味“年年有余”,这些都有讲究。陶思炎说,现在盛行的一些年俗误区不少,单是倒贴福字,很多人就搞错了。 “福”字轻易莫倒着贴 先说这个贴“福”字,几年前开始盛行要倒着贴,寓意“福倒(到)”。陶思炎教授要给大家提醒,其实这样是不对的,“福”通常应该正着贴才吉利。 陶教授告诉记者,只有三种情况才能倒着贴“福”。一是有人家上年遇到大灾大难,厄运连连,或者是长年穷困潦倒,为了扭转运气才会将“福”倒着贴;二是马桶、脚盆、痰盂、垃圾桶上的“福”字应该倒着贴,寓意把不好的东西倒出去;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讨口彩。大人故意先把“福”字贴倒,然后问小孩:“家里的‘福’怎样?”如果小孩说“福”倒了,大人就赏给孩子一块糖。如果孩子说得不好听,就用草纸擦他的嘴。最后还是要把孩子支走,将“福”字正过来贴。 现在一些企业过年前会印发“福”字送给大家,不少都故意印成倒的,陶教授认为,搞平面设计的这些从业人员也应该多了解民俗,以免再犯此类错误。他决心用几年时间,把贴错的“福”扭过来。守岁酒不可先敬老人 除夕吃年夜饭,喝的酒叫守岁酒。这个酒也有讲究,陶教授说,必须得家中最小的孩子先喝,千万不能先敬老人。因为小者得岁,越长越大;老者吃岁,去日无多,老人先吃守岁酒,岂不是要早点离去。 还有,大年夜放爆竹,不是放得越多越好。据介绍,以前人放爆竹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放三个“天地响”,意味着三星在户;四个是指四四(事事)如意;放一百响的小鞭炮,则取“百子抱”之谐音。编辑:民俗网中国传统节日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9d58bd41f6cf5f2db7b9170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