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天威莫测,驭下有术吗?


在经历顺治、康熙和雍正三代皇帝的励精图治之后,清朝统治渐趋稳固,社会经济也有了快速发展,因此到乾隆时,爱新觉罗的天下可以说已经坐稳,乾隆顺理成章地也就成为“守成之君”。但守业也并不容易,乾隆就认为“创业难而守成亦不易”,要真正守好业,并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还要依靠人才,即“唯在人君用贤纳谏,则天下自安,而国家永固”。
在这一重视人才的思想指导下,乾隆登基之后就很注重吏治,对政绩突出者予以奖励,相反则给予惩罚。饱读经书的乾隆通过历史经验教训,深知皇权是否巩固,取决于高层官员的素质以及对他们的控制和驾驭,仅有高素质的官员而皇帝缺乏驾驭之术的话,也难以有效发挥官僚机构的应有作用。
为了了解各高级官员的才能和政绩,乾隆甚至将各省督抚以及将军、参赞、提督、总兵的姓名写在宫殿墙壁上,经常注意他们的有关动向。因此,乾隆对所有高级官员都很熟,和他们见面时,都要谆谆告诫他们注意克服自己的缺点,勤政爱民。这使官员们不得不谨言慎行。
乾隆不但对高级官员的选拔和任用非常重视,即使对一般官吏也是不厌其烦地亲自考察。他沿用了雍正的做法,每年都要轮流召见文职知县以上、武职守备以上的各级官吏,每次召见时都要密加记载。
这样,乾隆不仅牢牢地控制了高层官僚队伍,同时也加强了基层文武官吏的联系,使优秀人才得到重用,滥竽充数者被罢斥。尽管乾隆重视选拔和任用人才,但他更注重驾驭人才之术。在他看来,只有各级官吏服从皇权,由君主一人独裁决断,才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唯一手段,如果将事情交由大臣讨论,就会出现宋代和明代那样“众论纷纷,迄无定见”的局面。
为了驾驭各级官吏,乾隆还常常施展各种出人意料的手段,或破格提升,或小过重罚,或罚非其罪,让臣属们莫测天威,整天小心谨慎,唯恐哪天出了错误惹来不测之罪。乾隆提拔和重用讷亲、傅恒就堪称其驭臣之术的绝好佐证。
乾隆在铲除鄂尔泰、张廷玉两大政治集团的同时,擢用新进,以取代雍正朝遗留下来的老臣。最先受乾隆重用的是讷亲。讷亲早在雍正时就进入军机处,但年轻职微。乾隆对他颇为赏识,称“讷亲向蒙皇考嘉奖,以为少年大臣中可以望其有成者。”乾隆二年恢复军机处时,就特意提拔讷亲,使其位居鄂尔泰、张廷玉之后列第三,并将鄂、张二人的职权逐渐削减,交由讷亲负责。
而讷亲对乾隆这种知遇之恩也涌泉相报,不仅勤理政务,还廉洁白持,不授他人以把柄,因而十多年来一直都能得到乾隆的信任。
然而,讷亲的权势逐渐增加之后,乾隆又心生戒备,加上其他大臣的弹劾,于是在乾乾隆十三年,利用讷亲督师金川失败为借口,将讷亲处死于军营。讷亲先受重用,又逐渐遭到怀疑,乃至最后被杀死在军中,这种死非其罪的下场,是乾隆玩弄驭臣之术的结果,它也从侧面向其他大臣暗示了一个道理:即使如讷亲这样深受皇恩的权臣,只要办事不力,皇帝也可以随时置其于死地。
在讷亲之后,得到乾隆信任和重用的是傅恒。傅恒是乾隆第一位皇后富察氏的弟弟,于乾隆五年人宫任蓝翎侍卫,七年擢为内务府大臣,十年在军机处行走。当讷亲于乾隆十三年被杀之后,傅恒就被乾隆提升为首席军机大臣,一跃而至万人之上,一人之下,而傅恒此时年仅26岁。
傅恒本人也的确没有让乾隆失望,他不仅通晓军事,平时处理政务也明敏练达,深合乾隆心意,屡次受到乾隆的称赞。傅恒任首席军机大臣共23年,始终都能得到乾隆的信任。当然,这与他的才能是分不开。
乾隆在讷亲之后提拔比自己还小十多岁的小舅子傅恒担任首席军机大臣,而没有像人们所猜测的那样由“年高望重者”任此职,当然有其深意。这一方面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皇帝可以乾纲独断,拥有慑服群臣、不受干扰的无限权力;另一方面也向朝野表明,皇帝对于具备杰出才能的人才,即使年轻位卑,也可以得到破格提升,由此创造出一种蓬勃向上的朝气,这也正是乾隆前期政治较为清明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乾隆的驾驭之术令臣属难以捉摸,因此也能收到一定的功效,使大臣们俯首帖耳,不敢有违君命。但过于玩弄权术也使乾隆暴露出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并由此造成疏漏和失误。
当时就有一位御史大夫不顾杀头的危险,大胆地指出了乾隆权术有余,而妥帖不足的缺点,而其中暗含的另一层意思则是乾隆只顾个人意志任用官员,根本不考察有司的建议,这就有可能导致用人的失误。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位御史论断的正确,因为乾隆到晚年以后宠信和任用和坤――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结果使清王朝从此由极盛逐渐走向衰败,再也没有出现过“康乾盛世”这样的繁荣局面。
因此可以说晚年宠信和任用和坤,是以驭臣之术而自鸣得意的乾隆最大的失误之一。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7aaf41bf8885255c5324f8a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