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小秦氏办流水席明兰屈居末座,流水席真...

知否》:小秦氏办流水席明兰屈居末座,流水席真有“流水”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27集中,小秦氏设宴请了各府公爵,答谢众人设路祭凭吊。而小秦氏设置的这场宴席看起来十分有趣。因为是把饭菜放在了水里。那么这叫什么呢?可能很多网友第一反应就是流水席。而小秦氏设置的宴席,确实就是流水席。
在现代,流水席都是指在某些地方在特定的节日里,邀请厨师到家做饭,然后邀请亲朋好友齐聚一起,厨师做的菜都差不多,就算去别的地方,菜式基本不变,这就叫流水席。
不过在古代的流水席,真的如同小秦氏设置的那般,有水,然后把菜肴放在飘木上,菜肴随着水的流动而转到众人面前,跟现在的自转餐差不多。据说流水席,是在一个寺院叫泰宁寺的寺院流传开来的。
当时,寺院都会请香客门吃饭,但是环境一时间就变糟了。之后,就修了水渠,把菜都放在木制的盘子中。也因为这种方式,环境得到了改善,来此地的善男信女们更多了。而寺院的主持就将这席命名为流水席。
而在日本,也有这种形式的吃法,就叫流水面。相信看过日剧的网友都看过,一个被锯成半圆的竹子中有流水,而面就从上端流下,下端坐着客人,面一过,直接用筷子拦住就行了。
回到《知否》,小秦氏设置的流水席看起来真的很有意思。可能有的网友会以为上面的菜肴是假的,其实不然,根据剧组的介绍,这流水席上的东西都是真菜肴。
在还没开拍的时候,都用保鲜膜给盖起来,据说,赵丽颖在拍这场戏的时候,一直都盯着流水席中的菜肴。看来剧组是真的很用心呢。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中,投壶、马球、捶丸、婚嫁……大量北宋民俗元素携着古朴清新之风迎面扑来,给观众耳目一新的历史感受。其中,男主人公顾廷烨的父亲不幸离世,汴京的各户名门均在府前设了“路祭”遥表悼念之情,顾侯府当家主母小秦氏为感谢众人,特于府内做“流水席”,以款待回谢各府亲眷。
镜头拉近,我们惊喜地看到此前古装剧中不曾有过的画面:负责膳食的仆役将做好的吃食放入盘中,盘底是一方木质的托盘,“小木船”从“后厨”投入水中,细浅而蜿蜒的水渠沿着后厨一直流淌到前席的主桌上,如《兰亭集序》里描绘的“流觞曲水”一般,谁对哪盘食物有兴趣,便等着它漂到自己面前时举箸。“流水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的确源远流长,时至今日,仍有红白办事之时大办流水席宴请老乡亲友的习俗,不过,现在的流水席并没有“流水”。
“流水席”到底有没有“流水”?
据史料记载,流水席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是隋唐时期寺院中的僧尼为了款待香客而精心制作的斋饭,而后被高门大户作为一种“高大上”的体面讲究搬上了府邸的餐桌。
当时,山东有个后世称为“泰宁寺”的鼎盛寺院(原名静觉寺,为纪念五代时期宰相冯道修建,清乾隆帝赐名泰宁寺),常在庙会这天把进香的客人留下,每人发一份帖子,赠一餐斋饭。最初,由于香客太多,同时在寺内吃饭难免办得嘈杂脏乱。不久,僧人改变了做法,既然人多,便打破常规,在积翠屏下,顺着自然的山形、凭着山泉的走向,筑上了一条弯曲绵长的石砌水平渠来,一直绵延到寺院外的空场子中,那场上又垒起来许多石桌,后厨设置在离场子一华里开外的水平渠的上头。待后厨拾掇好饭菜,就放在木制条盘上,让其漂在渠水之上,眼见条盘随着清水溪流慢慢漂流下去,到了水渠下头的饭场,香客们便按顺序,每人端上自己的一份食之。
这个吃饭的法子太过出新,流水席的声名很快轰动了方圆数百里,前来寺院烧香的客人也就越发多了起来。不过,香客们虽然欣喜,却不知这样新鲜的吃法算作什么席面。寺院住持被问及,于是“佛系”答道:“借流水上席,就叫流水席吧!”
《知否》背景为北宋仁宗年间,流水席已经深入到京城的高门显族,因此也就有了侯府设流水席款待京中要府女眷的场景。按着尊卑,小秦氏作为东道主单坐一边,邕王妃与平宁郡主各坐两侧最尊贵的位置,而我们的女主人公五品文官家的庶女盛明兰便只有落座末席的资格了。
然而,流水席虽然最初确有流水,建造起来却始终不大方便,渐渐地,民间只保留了“流水席”的名字,去了繁琐的水渠工程,将随到随吃、轮番用餐的席面叫作“流水席”。
现在,北方还有很多地方保留着流水席的传统,其特点是,每道菜都有汤水,并且吃完一道、上一道,如行云流水般。有的流水席十分丰富,设有24样菜品,分别为8样冷菜、16样热菜,8样冷菜还分为4样素菜和4样荤菜,算是先上桌供客人享用的“下酒小菜”。而16样热菜,分为4样压桌菜,和另外12样菜(每3样一组),分别使大小不一样的海碗盛着,每组皆有一样“领头大菜”,称为“带子上朝”。荤素搭配,有汤有水。
漫长的时光掠过岁月,也许流水席再也没有了“流水”,但是,那份饱含在席中的真挚情意却汩汩流传,历久弥深。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62a9e2f3338e094b0325f5d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