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为什么要披麻戴孝?

披麻戴孝指当长辈去世之时,子孙后代们身披麻布服,头上戴白色,用以表示对他们的哀悼之情。
披麻戴孝给死者送行这是一种孝敬死者、尊敬死者体现。
披麻戴孝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丧服制度。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确立了五服制度,根据血缘亲疏远近的不同规定了五种不同的丧服,服制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和缌麻,其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均有不同。
按规定,血缘关系越亲、服制越重;血缘关系越疏、服制越轻。在丧葬上,中国人忌穿华丽衣服,家庭成员会披麻戴孝,称为「上孝」。孝服的颜色是白、黑、蓝和绿。儿子、媳妇、女儿的关系最亲密,要穿棉制的白色衣裤。
戴孝则是在衣袖上端戴上孝布,如果死者是男性,则戴在左袖,女的则在右袖。
扩展资料:
丧家开孝的多寡,要以年景和家境而论。长子为主孝,其他儿子、儿媳及女婿次之,家门户族开到侄儿侄女辈。
无儿无女的孤老,也要有生前认叫的戴孝,不然就无人抱灵牌或捧遗像。
主孝孝布与棺材盖齐长,其余的略短一些。戴时用麻丝缠捆,即所谓“披麻戴孝”。孝子对来人要搭礼叩头,若有要事到别人家去,要卸下孝布。
孝子所执“哭丧棒”,若父死,用竹做;若母死,用泡桐木做。这是取古言“父死节在外,故杖取乎竹;母死节在内,故杖取乎桐”的说法。
现在的城镇青年多不戴孝,戴扎有“孝”字黑底白字的袖章。
老人谢世最讲究哭,男的多嚎啕大哭,声嘶力竭;女的数数答答,如诉如泣。
也有左邻右舍前来“赶哭”的。开场白大都是:“爹呀娘呀,你死得好苦呀……”。以后的内容可以任意发挥,尽吐心曲。
凡死者亲友,都可到灵堂前上香,点香三根,如有火苗不能用嘴吹,要用手抖灭。双手插入香米里,跪下叩头四个,站起拱手作揖。上香时,主孝要陪跪。
半夜时分,炒一盘鸡蛋,切一盘刀头肉或死者生前最喜欢吃的东西,拿一双筷子倒三盅酒,筷子一头挨着灵桌,一头搭着碗沿。主孝先将酒洒在地上,跪下叩头四个,然后烧纸叫“叫饭”。
撤下盘盅,香主司将一大把香点燃发给奠酒的。死者的晚辈都可以参加,仪式与上香类似,只多一“筛酒”动作。女性只做“拜拜”不作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戴孝
人去世后,加人之所以要“披麻戴孝”是跟孔子民间的传说有关系。
其实最先披麻戴孝的人就是孔子,有一天孔子在上课的时候得知了母亲去世的消息,一下子就晕了过去。等到他醒过来的时候就在慌乱中随手抓了一块布就当了头巾,然后又穿了一件白色的袍子当作外套,然后顺手把捆书的麻绳当腰带,就马上去赶车回家。
回家后的孔子非常悲痛,在床前哭了很多天,而且也没有时间梳洗和换衣服,送到要送葬的时候,他已经声音沙哑说不出来话了,腰也直不起来了。于是他就只能找了个棍子拄着送葬。但是因为孔子是当时非常有学问的大家,所以对于他这么奇怪的装扮,人们总是觉得有讲究的。
就有人跑去问当地一个老人,老人思考了一下就说:“白色代表的是素净,所以孔子这样穿就是为了表达纯洁的孝心,他手里的棍子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母亲死了以后,自己就没有依靠了需要用棍子支撑。他的鞋后跟没有提上,是因为父母的白事是最重要的,根本来不及顾不上穿好鞋子。”
当地人听了老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再加上孔子的学问,大家非常的崇拜,所以对于他所作的事情,大家就争相效仿,然后慢慢的披麻戴孝就变成了一种习俗,只要家里有人去世,就要披麻戴孝的大哭一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自己的孝心,让死去的亲人能够听到。但是这样的做法也没有什么依据,所以慢慢的到了现在也就不讲究这样的仪式感,毕竟真的孝心是在亲人生前来表达的。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5af95d481da23bff752333c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