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黄庭坚的“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


北宋诗人、词人黄庭坚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曰“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这句话是不是有失偏颇,我认为起码不完全正确。前半句“语言无味”倒有道理,一般不喜欢读书的人往往孤芳自赏、自以为是,所以说出话来往往有个性,不大众化,或多或少的会不合众人的语言习惯,以至于难免让人听起来不顺耳,自己也觉得无味了。后一句“面目可憎”,我觉得也太难苟同了,三字经上不是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吗?不读书不受教育,心里应该是一张白纸,相由心生,应该面善,这可憎的面目是从何生起呢?真的不得而知。但也不排除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比不教育的人有涵养些,心底也应该宽广些,包容心、宽厚的心也应该多些。但不受多少教育、不能饱读诗书的人,朴素善良的表情也会常常挂在脸上的。君不见社会底层人们的脸上,常带着谦微的善良表情吗?粗暴蛮横的表情,也会常常挂上财大气粗、不讲道理的人脸上吧?凭经验而论,高挂一脸秋霜的傲气,好像经常写在读书人的脸上,当然,更经常写在当权者的脸上。哎,这世上的学问,谁能说得清呢。看来还应该多读书,看看人的脸到底是怎样随读书而变化的。从现在开始,读三天书,三天后再观看脸上的表情。如果三天后的表情比现在还可憎,那我死活不相信黄庭坚的话。

文章标签:

本文链接:https://www.u1e.cn/baike/a/014d524f5ac2b44bf38a38bf [复制]

猜你喜欢

歇后语大全

还没有人回应过